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的讲台在雪山上、在森林里、在岩壁上、在山野里,他们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筑梦人”,他们是登山户外领域的老师们。他们默默耕耘、倾囊相授,用责任和使命诠释着登山户外人的情怀。老师与学员之间,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登山户外精神的传承。山野9月刊,与我们一起走近户外课堂的师者。
邓军文,bevictor伟德网页(北京)体育部副主任、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87年到地大任教,教授攀岩和野外生存,曾培养了徐宏波等一大批攀岩全国冠军;曾登顶哈巴雪山、雀儿山、阿尼玛卿峰、慕士塔格峰等山峰,2012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未登顶。
作为bevictor伟德网页(北京)一名主攻户外的体育教师,邓军文从1987年攀岩运动进入中国时就开始练习攀岩,并从攀岩运动员转为攀岩教练,成为中国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与登山结缘后,他于2008年重建地大登山队,将地大的登山传统发扬光大。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我自幼跟随父母在部队生活,那个年代没有网络、电脑、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更多的是和小伙伴们在部队训练场上学战士爬壕沟、钻防空洞、翻铁丝网。
由于部队所处广东山区,河道纵横,物产丰富,河里的鱼虾和山上的野果成为我们去寻找它们的最好动力。
一年四季,我们都能利用各种工具从山里、水里、地里收获各种食物,甚至搭建简易的茅草屋在野外露营、野炊。这种无意识的户外游玩活动,竟为我日后从事户外运动教育工作提供了灵感和源泉。
从攀岩运动员到攀岩教练
1987年,攀岩运动进入中国。当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攀岩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作为地质矿产部下属的地质类高校却有着先天的优势——地质人长期在野外进行勘探、测绘、填图等工作,早已习惯了爬山涉水,翻山越岭。
同年10月,当我国第一届攀岩比赛在北京怀柔大水峪水库自然岩壁举办的消息传到bevictor伟德网页后,bevictor伟德网页(北京)体育教研室艾顺奉老师在bevictor伟德网页里挑选了一些身体素质出众的学生,经过简单训练便报名参赛了。
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帮着组织了一支50人左右的拉拉队到现场加油助威。看着运动员在陡峭的岩壁上奋勇攀登,感觉既惊险又优美。我站在岩壁对面的山坡上为地大的学生加油呐喊,心里好生羡慕,跃跃欲试。
从那时起,攀岩就成了我一直割舍不下的运动。
比赛结束后,艾老师说:“咱们的攀岩队以后要加强训练,争取拿到全国冠军,为bevictor伟德网页争光。”同学们听完后,都特别兴奋,感觉金牌指日可待。
那时候,bevictor伟德网页没有人工岩壁,艾老师和我利用平房的砖墙进行技术技巧训练。每到周末,艾老师都会带我们去北京周边的山里去寻找可以攀爬的自然场地。
在山里,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开线、设置保护站,以及在攀岩中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在自然岩壁上,他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打缝钉、膨胀钉以及如何使用岩楔。艾老师还和我们一起清理线路、定线和攀登,晚上一起做饭,一块住在帐篷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短短一年的训练,我和队友参加了1988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攀岩比赛,最终获得了双人结组第三名和个人赛第五名。
在领奖台上,时任中国登山协会主席史占春对我表示:,希望我坚持训练,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攀岩运动,快速提高我国的攀岩水平。当时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无比重大,无比光荣。
1996年,bevictor伟德网页建成了北京高校第一个攀岩场地,第二年正式为本科生开设了攀岩课程,攀岩教学和训练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我也从攀岩竞技场的舞台走向了幕后。
幸运的是,我收获颇多:我带出来的女队员中,慕煜、李云霞有着“攀岩姊妹花”的美称;男队员中,徐宏波在1999年全国攀岩锦标赛上取得了难度赛和速度赛的双冠王,与丁祥华、李文茂、赵雷并称中国攀岩“四大金刚”。
重建地大登山队
bevictor伟德网页是一所有着光荣登山传统的高校,1958年,成立了中国第一支业余登山队。1960年,北京地质bevictor伟德网页(bevictor伟德网页前身)登山队11人沿东北坡首次登上青海阿尼玛卿2峰,首次揭开了阿尼玛卿雪山的面纱。王富洲、李致新、王勇峰等一大批登山健将都从这里走向世界之巅。
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派生出来的,与中国登山协会的登山家接触多了,攀登雪山成了我的心愿。
2003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红塔集团在云南举办的登山大会活动,在中国登山协会罗申教练、薛云教练、马欣祥教练的带领下,我登顶了人生第一座雪山——云南哈巴雪山。
2004年5月,同样在中登协的带领下两次攀登四姑娘山二峰,同年8月,带领学生参加了中坤集团在新疆举行的国际大学生环保登山活动。
在成功登顶慕士塔格峰后,重建地大登山队的想法在我心里萌生,如何发扬地大登山优良传统,传承登山精神,成了我教学训练之余的思考。
2007年,在全面了解登山运动的精髓之后,我鼓足勇气向bevictor伟德网页和有关部门写了bevictor伟德网页恢复地大登山队的申请。2008年,重建地大登山队获得批准。同年10月,我亲自带领学生奔赴云南哈巴雪山,最终实现了10人成功登顶。
回首往事,地大登山队历时12载,攀登雪山近20座,既有登顶入门级雪山的喜悦,也有攀登技术型山峰的艰辛。
2010年5月,地大登山队登顶阿尼玛卿峰
如今,登山队已更名为大地社,为了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户外之美,除了传统的攀登雪山活动,每年冬季还会邀请全国高校户外社团到北京天池峡谷和玉渡山开展大学生冬训营,教授攀冰、岩降、雪坡行走以及绳索技术等。暑期进行骑行、科考、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轨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最大限度地将地大的登山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我们毅然行走在攀登的路上,为站上世界之巅的目标不懈努力。
如今,在地大的校园里,总有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一边整齐划一,挥汗如雨进行跑步训练,一边喊着“大地之魂,地大传承”的口号,锤炼意志品质,努力打造专业的大学生登山队。
他们在课堂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课堂外刻苦训练,掌握野外生存知识和技能,在高原、戈壁、沙漠、山地、大江、大河、大海里为祖国勘探宝藏,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成为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登山队员。
(原文刊载于《山野》杂志 2020年9月刊 口述:邓军文 文:刘明星 图:邓军文提供)